卡萨布兰卡,我,与青春
某年盛夏的一天晚上,伴随着持续蝉鸣本该熟睡的我,翻来覆去几遭后终于还是爬了起来,顶着被爸妈发现的风险,打开了电脑,注册了我的第一个博客。
怀着兴奋的心情,试探性地发出了第一篇网络日志:Casablanca,放了一些电影图片,以及歌曲歌词。
那一年正是博客刚兴起,打着互联网Web2.0的旗号,成为最风靡一时炙手可热的网络应用。而当时的那个不安分的心灵,来自于在睡前看了一些网友的精美博客文章,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将所思所想从日记本搬到网络上来!多么酷。
所以,按捺不住之下还是在半夜爬了起来。而这第一篇落笔,毫不犹豫地,就是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一部拍摄于1942年的经典奥斯卡电影,代表着我青春的启蒙和对成长的不太成熟的感官认知。
在十岁刚出头的年纪,从一张DVD光盘中听到了Casablanca的歌曲,看到了作为MTV的电影剪辑,一边沉浸在优美动情的旋律与略带沧桑的唱腔中,一边随着画面的切换猜测着可能是怎样的凄美故事情节,一边欣赏着Ilsa(英格丽褒曼)的盛世美颜…就这样反反复复,挥之不去。
不可避免地,由歌曲衍生到电影,从一家位于京广路的音像店老板翻箱倒柜了好久终于找到并以5元将电影光盘卖我后,由此更加一发不可收,实在是爱不释手,每隔一阵子都要拿出来观赏把玩一番。
电影本来就是经过几十年时间检验早已成为全球电影史上排的上号的不可复刻的经典,更何况对于一颗还基本没看过几部电影的白纸心灵,那就是彻头彻尾地惊为天人般地冲击与折服。具体怎么折服,可以单独写一篇影评。
只是我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和歌曲,后来在成长迷茫时指引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无知无觉、后知后觉地投射在了青春的情感悲喜剧中,可笑可叹。
回过头来看,如果说儿时的《三国演义》《罗斯福传》为我打下了对男儿英雄气的向往情怀,那么紧接着的《卡萨布兰卡》似乎就预先奠定了我往后儿女情长的主基调。
不管怎样,当时我对卡萨布兰卡的热衷和痴迷,如同青少年的初恋一般,已经不自觉地外溢到日常的言行中且自然高频。比如总是拿某个桥段动作来逗同学玩,竟引得很多人模仿成为风靡一时的打招呼方式。
没过多久,所有同学都知道这个哥们喜欢一部名字有点拗口的外国电影和一首英文歌曲。其中一个女同学,周末还真的回家找来看,然后回来告诉我说:一点都不好看,黑白的,太平淡,前面都快睡着了,也就是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好像有点意思了。
有这种反馈,其实也不意外。那个年代的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也不能要求太高了,尤其是这类带有当时政治主旋律味道的,剧本还边拍边改。如果没有前面歌曲打下的基础,直接看恐怕少有能坚持看完的。需要的是二刷三刷,从中发现各处情节伏笔、幽默诙谐智慧双关的台词,再联系下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或许能找到一些乐趣和深度。
而最后的结尾,也确实造就了一代经典。故事在所有人都在猜测会怎样收尾时给出了一个最意外也是相对完满的结局,却也给人带来隽永流长的回味。
其中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男二的领袖气质和英勇果敢、法国警官高超的处世智慧,以及二战乱世下的欧非人民众生相…而主人公,也就此成为我眼中一个优秀成熟男人的典范,不论是他的家国情怀,还是对人对事的态度方式,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影响了那个懵懂的青少年,并渲染了他的整个青春年华。
以至于后来真的遭遇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还是会想到是否能从卡萨布兰卡中得到些许启示。
以至于在操场无聊时曾畅想将来也要有一辆雪佛兰带着“Ilsa”在郊外兜风,只因有一句唱到“making magic at movies in my old Chevrolet”。
以至于上了大学第一次参加中英文配音大赛拉着一帮人毫不犹豫地以这部电影的经典对白台词为模仿对象。
以至于后来所有书写文字的尝试,都约定俗成地从卡萨布兰卡起笔。
不过,虽然电影和歌曲都被视听了很多遍,但并不意味着个中滋味深义全部都明白。尤其是那一句初看有些矛盾的咏叹调,长久以来没太理解是怎样的意思:
Oh, a kiss is still a kiss in Casablanca, but a kiss is not a kiss without your sigh..
直到当大家都开始所谓“致青春”的多年以后,我才逐渐开始懂得了。原来有些东西看再多遍也只是知识,唯有阅历,才能让你真正的成长。
爱屋及乌地,在地理上,这个坐落在北非的摩洛哥城镇,也自带光环成为心中第二个向往的地方。
那第一个是哪里?是日本。可能很多小伙伴们都会有,主要是来自于日本当时诸多优秀动漫如龙珠、哆啦A梦、足球小将、四驱小子、樱桃小丸子的渗透熏陶。
从日本到卡萨布兰卡,也正是从童年到青春的距离。
曾读某一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文章,其中许人杰的《心中的桃源》,所描绘的那种青涩、迷茫,又充满阳光、希望,那是我较早关于青春的模糊记忆印象。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致敬青春的意象。
于我来说,时隔多年,去不去、何时去某一个地方颇有仪式感地去致敬什么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心中的那个桃源,早已定格在了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