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这几年看了应该有不下5遍。里面看似励志实则暗黑的元素交织,魔鬼导师前后不同面孔的别样魅力,几首经典爵士乐尤其是末尾的鼓手Solo,都十分让我着迷。

好的电影好就好在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

最近的一次,我留意到一个情节。

展现导师Fletcher温情的一面,是得知自己上一个最得意的学生意外自杀,在课堂上分享了这位门生的成长经历,那张冷峻的脸上也忍不住留下眼泪,给人激励的同时,不免让人共情。

这次我忽然想到一个让人后背发冷的问题:主人公Andrew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路?

或者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是那个自杀学生故事的重演,区别只在于后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所以值得被拍出来。

Flechter讲述的这个看似温情的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残酷的现实:门生甘愿得到魔鬼导师的高压指导,达到了艺术巅峰,但是长期遭受精神虐待导致的焦虑抑郁,也会把人推向崩溃的边缘。精神不正常、自杀大概率是这条路的终局。

电影里后半段的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核心是师生之间在成长价值观方面的冲突。终极目标方面,两人是没有实质冲突的,都鄙视平庸甚至鄙视优秀。优秀是不够的,他们要的是卓越,要的是培养出/成为最顶尖的艺术大师。这也是为什么两人能走在一起,并发生那么多桥段,双方都能感受到内心里有着的一股劲,让两人惺惺相惜。

冲突在于实现方式上,老师不择手段,认为持续的高压打击、践踏尊严可以反向激发出强大的挣脱动力。但Andrew作为亲历者,觉得这样实在是太残酷也太过分了。

更关键的,这样难道不是会让人挫败(discouraged)吗?

对此,Fletcher的回答是 the next Charlie Parker will never be discouraged.

这套说辞相当具有迷惑性,再次抓住了小鲜肉Andrew沉寂的小宇宙,推动了后续剧情的发展,为最后十分钟的反转和涅槃奠定了基础。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另一种高级的PUA罢了。凭借老师的地位占据了话语权优势,预先定义了“真正的大师永远不会被挫败”,暗度陈仓把自己的那一套极端做法也纳入进来,从而获得了豁免权和合法性,想怎么来都行,你挫败了放弃了是你的问题,只能反向说明你恰好成为不了大师。——没有比这个更无耻的给自己开脱的说辞了。

你怎么知道有多少优秀学员被打击到怀疑自己不是那块料,甚至丧失了整个人生的自信,而如果换一种正常的方式,他们本来其实是可以成为大师或准大师的?

不管怎样,电影剧情的结尾,Andrew突破了自我,重回Fletcher的怀抱,相视一笑,相互成全:旧的魔鬼深感欣慰,自己的Charlie Parker终于有戏了,新的魔王就此诞生。

而我在想的是,再往后的故事结局虽然没有拍,但可能前面导演已经告诉你了,就是课堂上Fletcher所讲的那个看似温情的故事。如同Andrew在餐桌上跟家人发生冲突激动的宣言,宁可死后让人讨论记住,也不要生前平淡无闻。他要的这个追求,可能也包含了课堂上被用作激励学生的故事素材吧,也算是求仁得仁。

这就是价值观注定下的戏剧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