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李敖身上学到了什么



人要变得强大,基础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精神内核作为内在支撑。精神内核往往来自于一个人早年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再加上后来有意对其添砖加瓦、深化巩固,成为立言行事坚不可摧、能持续供应指引原则方法的供应源。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精神内核之一,便来自李敖。

小时候家里幸运地能接收到还未被收编、锐意先锋的凤凰台。借此红利,连续看了几年的《李敖有话说》以及后来的《李敖语妙天下》。

对于一直“两眼不闻窗外事”的小学生来说,哪里见到过这般汪洋肆恣、口若悬河、百无禁忌的阵仗,感叹于大师鞭辟入里的洞察评论和旁征博引渊博的学识,也很喜欢他在镜头前真性情的敢说感言。

以此为发端,接着又看了一些李大师的著作(如《北京法源寺》和一些早期的评论),以及一些相关材料,基本有了较为完整的概貌。

我从李敖身上学到的和受到的滋养,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大卸八块”读书法

作为历史学家,李敖的阅读、材料搜集和吸收整理功夫绝对是扎实和顶级的,这一点他也颇为自诩,曾经在节目里直言自己北大毕业的父亲其实并不会读书,国宝级的钱钟书虽然是一流高手,但欠缺思考力,是“读死书”的。

他的读书法号称“大卸八块”,也就是将书籍材料掰开揉碎,剪切后放到按照需求分门别类的收藏夹里。日积月累,搭建起来自己的知识网络,将知识内容串联起来,新来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纳入到某个节点,日常在工作研究中加以思考解读,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外在看来就是过目不忘、旁征博引。

刘瑜在其散文集《送你一颗子弹》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苦恼过自己没有这种能力: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李敖的这种能力,跟卢曼的沙盒笔记读书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法”,是一脉相通的。

对于如今身处资讯泛滥、被算法推荐侵袭包围的我们,掌握这种能高效地从信息、书籍中摘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的方法,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人生态度:最不喜欢的一个字——“怨”

因为一直抱有传统知识分子直抒胸臆嬉笑怒骂的秉性,快意恩仇的李敖先后遭遇过两次牢狱之灾,职业生涯受到严重打击,给个人也造成了创伤。

他的好朋友陈文茜讲过一件事,当年坐牢的李敖10个月后才被允许看报纸,刚打开就看到那个一直对其不离不弃的女朋友在报上登出的征婚启事。

你很难想像,一直以天不怕地不怕的斗士形象示人,付出了那么多代价也面不改色的李敖,面对这种变故,也“必须承认一件事情,看到报纸的那一刻,他彻底地被GMD打败了”。

可以说,李敖的前大半生,就是在这种一个又一个意外打击中度过的。

然而,李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多次公开表达自己最不喜欢的一个字,就是“怨”,不平则怨、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在他看来,人生际遇本来就是无常,总数上来讲一定是大部分人都是倒霉鬼,撞上了就是撞上了,没什么好抱怨的,没撞上才是非同寻常,值得庆幸,自己一人儿偷着乐的。总是想着“怀才不遇”、“为什么倒霉的是我”,只会让自己不快乐。

不要总是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能是你?是你才是正常的,哪有那么多天选之子、天命之人。也根本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怀才为什么一定会遇?这里面的因素巧合太多了,不遇才是正常的大概率事件。

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精神内耗。

不管命运给了怎样的境遇,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自己应对的心态,从而保持韧性,很类似于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

技术层面消除负面情绪

李敖是有智慧的大师,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接地气的个人,自然也会有人的负面情绪和人性弱点,这一点他毫不避讳。

而区别在于,当沮丧、消沉、愤恨、懒惰、焦虑、愁绪、郁闷等这些负面情绪袭来时,普通人基本上毫无反抗之力,深陷其中,任由其摆布,任由其在自己的身体和心中大肆破坏精气神,工作进度和人际关系不免受到影响。而李敖认为负面情绪是可以“在技术上消除的”。在我看来,这仍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即承认负面情绪的客观存在,总会因时因地隔三差五地出现;关键在于要主动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手段去应对,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每个人都要在日常修行中找到并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以上,是在我看来李敖对我等普通人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其他的,比如关于如何看待人生意义、如何看待生死、金钱观、幽默感、养生法、如何应对孤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如何看待人性等等,都很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