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下的力量》



读《当下的力量》。上周五,首先看了《“活在当下”指南》,这本书评分并不高,但是强调的关于专注当下的理念却触动了我。虽然几年前看过这本书,但过于皮毛。如今再读,方有更深的体悟。受这本书的影响,接着开始看《当下的力量》,这恐怕是专注当下方面修炼的源头集大成者了,也是这几天话最多时间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临在”,讲的就是有意识地专注此时此刻的状态。其实这本书里有很多翻译过来有点玄的概念,除了“临在”,还有“本体”、“臣服”、“小我”之类。如果对宗教、灵修不感兴趣,大可不必在意这些概念的含义,完全可以从更加世俗、实际的场景去把握其内涵。这也是为什么同类的书虽然讲的内容高度重合相关,但也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他们将这些概念做了简化处理。比如《认知觉醒》《心流》《正念的奇迹》《被讨厌的勇气》《深度工作》等。

那么实际来说,应该如何把握这本书以及相关的这一套理念呢?

首先要建立自我觉解的意识——要意识到有一个更真实的自我,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观察者“。这一点,在很多哲学和个人成长的著述里都有强调过,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习惯“积极主动”,就是个体要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那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能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就是避免了思维的负面影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影响生活的质量。

接着来到重新认识“思维”,关于思维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作用,给人以很大的启发。长久以来,我们总认为思维起到的作用是正面的,因为理性思维是智力智商的象征,做事深入思考会带来更有创造力的成果,而感性思维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滋味色彩。

但是思维其实是个双刃剑。在你没有使用它时,它仍然会自己跳出来,填满你的大脑。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抗拒火逃避当下,飞到过去或者未来;二是会有焦虑、担忧、愤怒、抱怨等负面情绪。

这就是人们不开心、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我们总认为现在不够好,是因为过去哪里某个重要选择没有做好,于是后悔遗憾,总想着如果不那样现在就如何了;我们总认为未来会更好,未来的某个时候再努力,于是现在就是焦虑下的无限拖延;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处境都是外界造成的,于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我们总觉得他人给自己造成了伤害,于是愤懑满怀、自怜自艾。——所有这些,仿佛是背后有一个自我在思考,在产生这些思绪。我们会认为这个“我”就是自己。

但是,专注当下的修行告诉我们,产生这些思考的“我”,其实是不存在的幻象。只要你愿意保持警惕,将“观察者”请出来,这些幻想就会立即消失。因为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的诉求,真正应该做什么,那样状态的你是多么可笑。

可以说,痛苦的本质就是专注力的缺失。一旦意识到自己是“无意识”的,就是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