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其神的“吸引力法则”是什么鬼?
前一阵子,无意中看到了吸引力法则,觉得有点意思,花了一点时间深入看了下。
就其核心理念来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广的传播度,信徒如此笃定。
这个法则主要是在讲如果一个个体能够经常练习想象自己已经拥有了某个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会散发出对这个东西的吸引力磁场。假以时日,总会得到这个东西,心想事成。
这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和想象力的作用。
心理暗示和想象力本来就是强大的工具,很多成功人士都在运用,在运动领域很多专业运动员也有在用。
这些方法能够让人澄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强化目标意识,跟使命愿景建立链接,让内在冲动更加自然地体现在外在日常行动里——也就是所谓的“显化”——从而让行动更加聚焦、轻盈,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在这个核心理念下,吸引力法则还衍生出强调不要去想没有什么的匮乏感,而是要预先去想象已经拥有了这个东西的状态情景,如果能感受到兴奋,那说明的确就是自己想要的,经常有这样的暗示想象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也能让自己自然地去倾向做出有利于达到这个目标的选择行动。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会笼统地说自己想要有钱。但问题是然后呢?单纯的只是变有钱会让你兴奋吗?往往不是的,因为有钱只是一个中间状态,很多人想要变有钱只是因为这样就有资源资源能力可以达到或避免某个结果,比如有钱了可以买大房子跑车,有钱了可以不用在上班受气等等,而这些才是真正让你感到兴奋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吸引力法则在澄清目标、让人保持积极乐观方面,是很有价值的。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保持积极乐观,本来就是值得坚守的成长心法,但是吸引力法则相当于是采用了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不需要意志力、自律这类手段,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和想象力让对目标的聚焦自然体现在行动中。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不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一下吸引力法则。
具体来说,可以在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不要刷手机,而是具象化想象下已经拥有了想要东西时是怎样的情形,如果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满足,就算成功;如果没有,说明这可能还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这个消防法可以让人把注意力从没有满足的匮乏感中移开,也就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侵扰。
但是因为运用的过程本身都是在大脑里完成的,并没有明显的迹象,所以不太为人所知,也算是秘密武器了。
多说一句,吸引力法则在表述风格上会有点玄乎,甚至有点刻意地营造一些神秘感,好像只要去虔诚地想,宇宙就会接收到感应,迟早会把你想要的送到你面前。其实有点神棍了。阅读时完全可以忽略,抓住其价值实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