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是债务



课本上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总感觉这个说法不痛不痒,只是从历史上货币是怎么来的角度来说的,让人一头雾水,陷于教条。

直到最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遇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或者面临下行风险压力时,国家往往会降低利息、发行货币?

我忽然意识到,货币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券,一种比国家债券、公司债券变现能力更强的债券。

工资、租金、投资利得、年金等各种形式的现金流,都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反映为账户里的借记数字。

在将其花出去(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券,也就是你本应获得的这些收入,先记在账上,欠着你的,你随时可以将其兑现为想要的东西。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家会降息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

国家向市场里注入了流动性,也就是大规模发钱、发信贷,此时的货币就是债务,收到钱的一方就要想办法偿还这个债务,自然会去想办法挣钱,于是就会有投资、开工厂、招员工各种经济活动,开始努力工作,相关的、下游的产业自然会有被带动起来,就业也会好起来。

这些资金转了一圈,就把经济带活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想清楚,就是这些信贷资金作为债务发放出去后,如何变为市场销售呢?假如信贷资金只是给到供给侧,而经济下行期消费者手中并没有多少空余资金,没法消化新生成的这些市场供给,那么如何走完一圈呢?

这个问题留作以后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