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做事中的节奏感
做事还是应该有节奏感,这是能持续把事情做好、稳定输出的前提。
有一阵子,我忽略了这一点,放任自己的性子,根据一时的喜好状态来安排工作,结果是看似一时的满足和成就,带来的却是长时间大面积的懈怠。
就好像游戏里的英雄过度使用技能,结果是蓝不够了,下一次可用技能的冷却时间越来越长。
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一项工作的投入不考虑截止时间,没有在当时拿到结果,就一直去苦思冥想,实际上是钻进了死胡同和牛角尖。甚至是一天终了,仍然熬夜。最终往往是没有得到突破,反而是在走神内耗,连带着第二天第三天的精神萎靡。
做事有节奏感,首要的是要对每件事情的时间投入有起止分配,到点了就要退出,做下一件事情。可以回头再做,但不要点进坑里而不自知,严重拉低了投入产出比。
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在我看来很值得借鉴——就是每天规定写作量,达到了就停笔,多一个字也不写,哪怕遇到了灵感来了、手感很顺的时候。
这就是一种节奏感,看似会丧失掉某些个状态好可以大量输出的机会,但是拉长周期来看,得到的产出是稳定持续,且是高质量的。
其实,对于可能丧失良好状态机会的担心大可不必。因为大多数时候,随着时间推移,人的注意力是边际递减的。超出一定时长之后,就会开始走神,努力质量随之下降。此时,设立截止时间,不管答没答完,答得如何,都要“到点交卷”,有助于避免低质量的投入。
此外,有些时候沉浸在一件事情不可自拔,是在苦苦寻求一个原本(至少在当前的条件下还)不存在的完美答案,或者是在一些边角料的琐碎上兜兜转转做些无谓的投入。设置截止时间并严格执行纪律,有助于避免不合时宜的完美主义,有助于跳出细节,聚焦重点。
把握节奏感,其次是要有一种“里程碑”思维,即善于分解目标,设立一个个里程碑,在当下就盯着最近的里程碑全力前进就好。
而这个里程碑的设定,也是要有截止日期的,避免战线拉的太长,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如果完不成,那可能意味着要进一步拆解里程碑。
这种积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的推进方式,有助于良好状态的维系,从而避免在单个过远过大里程碑目标的执行中陷入还能否走到的怀疑和迷茫。
有太多的放弃、不了了之,都是因为一时看不到反馈。殊不知,反馈本身是可以主动控制和获取的,哪怕是再小的反馈,也比迟迟等不到强太多。设置小的里程碑,在限定时间内达到,就是一次正向反馈。以此为牵引和激励,能让前进的步伐更加持续和稳健。